李鲁腰:8头黄牛造就的养牛能手
作者 :李玉洁 刘启虹 来源 :《西双版纳报》2017年7月4日第二版 访问次数 : 发布时间 :2017-10-11
19年前,李鲁腰凭着一腔热血、一份执着、一份智慧,率先在补远村发展养殖黄牛。经过19年的打拼和磨练,他成了养牛的行家里手,也成了名副其实的致富能手。在这条坎坷的养牛之路上,他不仅自己养牛致富,也带动乡亲们共同致富。2017年,李鲁腰被授予“云南省劳动模范”荣誉称号。
李鲁腰是景洪市勐旺乡补远村坝岗村一组的村民。1997年,坝岗村一组从距离勐旺乡30多公里的老补远村搬迁至现址。因坝区田地少,李鲁腰一家每天起早贪黑耕作田地,一年下来也只能勉强填饱肚子。经过思考,李鲁腰决定养牛。他用家里的一头水牛与当地傣族换了8头黄牛,开始了自己的养牛之路。
从此,他把农活都交给妻子一人承担,自己则一门心思养牛。为了把牛养好、养肥,李鲁腰白天将牛赶到山上,晚上回来又给牛补充青草,形成无公害、生态养殖。知道自己文化水平低,李鲁腰便经常去乡兽医站咨询黄牛养殖技术,并请技术人员指导。每次乡里或村里举办黄牛养殖技术培训班,他都积极参加,而且是带着问题去学,去探讨。很快,他掌握了饲料配制、疫病防治等科学养殖黄牛的技术。
山上水草资源丰富、污染小,牛吃得好,少生病,但感冒发烧、食积不化还是时有发生,严重的还会造成损失。对此,李鲁腰一边请乡兽医站工作人员作技术指导,一边请教当地老中医指点,寻找治病良方。但两种渠道都有局限性,乡兽医站的医疗条件有限,技术水平不高,而民间老中医又对家畜疾病研究不多。于是,李鲁腰大量收集相关资料、书籍,和治病良方,收看中央电视台“致富经”等相关节目,积累养殖技术。慢慢的,李鲁腰摸索出自己的一套治病方法,如食积不化,他就用翻白叶、剑麻等草药治疗,几乎能做到药到病除。同时,饲料的合理搭配也是牛健康生长的一个重要因素。但购买标准饲料成本高,又违反自己养殖生态、无公害牛的意愿。于是,李鲁腰虚心请教别人或用自己积累的经验搭配饲料,还时常到山上找些草药定期喂食,以预防疾病。
由于没有雄厚资金购买优质种牛,村里人养牛大都是东村买几头、西村买几头,组成一群便开始进行养殖,李鲁腰刚养牛时也是如此。可他慢慢发现,这样的养殖模式会造成牛群近亲繁殖,影响牛的出栏。为了改变现状,李鲁腰想到一个简便、有效的养育方法,即不断更换种牛,尽量到离养殖区30公里以外的地方挑选个体高大健壮的种牛,这样不仅可以提高牛的生长质量,还能提高经济收益。
在李鲁腰的精心饲养和管理下,2003年,他养殖的黄牛已由起家时的8头发展到20头。养殖规模扩大了,但他并没有满足于现状。随着国家各项惠农政策的实施,农民得到了更多实惠。2004年,李鲁腰抓住政府扶持人口较少民族发展项目的契机,贷款两万元,买了20多头黄牛,做起了养牛和杀牛卖牛的生意。2009年,他养殖的黄牛已经达到了120头,年均纯收入达3万元。10多年来,他养的牛长势良好,而且几乎没有因疾病死亡造成经济损失的情况发生。带着把一件小事做实、做大、做强的坚定信念,通过10多年的艰苦创业,李鲁腰成了补远村的养殖大户,现有存栏黄牛136头。
致富不忘乡亲。李鲁腰想,自己养牛富了,不能忘记大家,不能忘记那些在致富路上奔走的乡亲。因此,他把自己掌握的养殖技术教给村里人,帮助他们选种育种,配置饲料。村里许多人都从李鲁腰那里学到了养牛知识,掌握了科学管理方法。近几年,补远村的黄牛养殖迅速发展,实现由粗放型经营向科学养殖发展。在李鲁腰的带动下,这个偏僻的山村兴起了养牛热。
从不懂养牛到学会养牛,从学会养牛到善于养牛,养殖路上,只有小学文化的李鲁腰积极学习养殖知识,成了养殖业里的“专家”。“干事业要有恒心、决心,更要有信心。”这是李鲁腰经常说的一句话。李鲁腰近20年的养牛之路证明:坚定的毅力、艰苦奋斗的精神是成就事业的基础,干一行爱一行是成就事业的根本保证。相信李鲁腰的养牛事业明天会更好!